1、挖掘其自然及人文特色。对绿道、乡村绿道、绿道基本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
2、在欧美先进的市政理论对中国市政改革运动的“合力”作用下,田园城市理论在民国时期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局部片段式的“田园城市”印迹,主要体现在民国时期主要城市的规划建设方案的制定、新村建设、城市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开辟等方面。
3、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1919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经与霍华德商议后,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专业委员会受托掌管。
4、市中心、居住区和小区中心构成三级中心,公共设施和商业设施分布均匀。这种模式强调生活用地与生产用地的合理划分,生产用地与城市的连接并非封闭,且利于放射状交通,绿地系统与城市建筑融为一体,但对大城市可能不太适用。这些理论都在探索如何在发展与环境之间找到平衡,为城市规划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视角。
5、人是城市的灵魂,一个城市的建设应以人为中心对城市面积、人口布局、居民社区等作出精良规划。城市应体现它应有的有利于人的生存和集聚的功能,城市应拥有足够的园林、绿地,以保证居民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1、城市公园是公众休息、游览的园林,公园的建设、维护和改造都应着重体现“以人为本”的园林建设理念。城市公园中的空间,设施等不但要充分考虑公众休息、游览时的行为和心理需要,还要尽量满足不同群体的多种需求。
2、城市公园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城市公园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
3、休闲游憩功能:城市公园是城市的起居空间,是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游憩场所。其活动空间、活动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大量户外活动的可能性,承担着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游憩活动需求的主要职能。这也是城市公园最主要、最直接的功能。
4、城市公园建设意义 城市公园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城市公园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
5、西安城市运动公园的建设,其深远的意义在于对城市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通过城运村改造,原有的体育设施得到了重新焕发活力,实现了城市多种资源之间的高效协同,降低了资源交易的成本,从而提升了北城的区位价值。
1、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我国近年在做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都可以借鉴这种做法和理念。
2、荷兰的兰斯塔德都市圈是一个多中心马蹄形环状城市群,包括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海牙3个大城市以及众多小城市,各城市之间的距离仅有10-20公里,主要特点是把一个城市所具有的多种职能分散到大、中、小城市,形成了一个大中小城市体系健全、城市间实现有机的功能分工和协作的都市圈。
3、合理的空间布局是城市群发挥功能的重要保障。美国地理学者C.D哈里斯(C.D Harris)和E.L乌尔曼(E.L Ullman)通过对美国大部分地区的分析,于1945年提出了多核分散型空间理论。该理论认为,城市群在其发展过程中,并非只围绕一个核心,而是围绕有若干距离的多个核心。
4、城市群(城市带、城市圈、都市群或都市圈)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城市群的特点反映在经济紧密联系、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 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影响。由多个城市群或单个大的城市群即可构成经济圈。
城市设计导则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对城市整体空间环境是一种保障,对整个城市空间也是一种整合;而且在城市设计的实施中,在城市整体和局部地段的改造与建设实践彰显出强大的功能。
城市规划导则是根据城市设计各个体系完整和有效运作的要求,提出城市土地使用,公共空间组织,交通组织,城市形态塑造,自然生态保护等方面所必需遵循的总体原则和规定,对城市重点地段和近期建筑项目进行设计引导,对一些近期难以开发或不可预见的项目仅原则上控制其建筑风格。
健康与福祉的全方位保障/ 从改善空气质量到提高水质,从支持行人舒适性到促进居民运动,这个导则细致入微,每个环节都瞄准了居民的身心健康。设计亮点之一是利用街道走向创造自然通风走廊,增强街区的活力与舒适性。小街区布局和绿色步道网络不仅提供便利的交通,还培养积极的生活方式,增强社区凝聚力。